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在中國也開始傳播。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最早也是通過介紹蘇俄的教育傳過來的。1921年《新青年》8卷2號、4號和5號的“俄羅斯研究”專欄裏,刊登了《蘇維埃的平民教育》《蘇維埃的教育》《俄羅斯的教育狀況》《革命的俄羅斯底學校和學生》《俄國底社會教育》等文章,介紹十月革命後俄羅斯的教育改革。這表明,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從俄國革命看到了新社會的曙光,已經意識到中國革命要走俄國的道路;把蘇俄的教育改革作為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實踐,中國教育也要走俄國的道路。他們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宇宙觀和革命論來分析中國的教育問題。
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要解決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教育的性質問題。在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傳入中國之前,人們都不能正確認識教育的本質和作用。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陳獨秀第一次正確地揭示了教育與政治、經濟的關係,正確地闡述了教育的性質。他們運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角度闡明教育的本質,指出教育不能脫離政治、經濟的發展,教育具有曆史性和階級性的特點。李大釗針對胡適提出的少談些主義、多研究問題的觀點,在《再論問題與主義》一文中指出:“依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社會上法律、政治、倫理等精神的構造,都是表麵的構造。他的下麵,有經濟的構造作他們一切的基礎。經濟組織一有變動,它們都跟著變動。”[7]
陳獨秀也是根據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教育性質的。1921年,他與無政府主義者區聲白展開了一場關於教育作用的論戰。在論戰中,陳獨秀指出:“在私產製度之下的教育,無論倚靠政府或不倚靠政府,全體,至少也是百分之九十九有意或無意維持資產階級底勢力及習慣,想在這種社會狀況之下實現善良教育而且是普遍的,我想無人能夠相信。”[8]1923年,陳獨秀在《向導》第18期上發表了《教育界能不問政治嗎?》,專門批判教育獨立、不問政治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