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六卷: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 中國教育路在何方

第一節 西學東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

字體:16+-

西學東漸的西學,主要是指歐洲的文化、歐洲的自然科學和技術。所謂東漸,是指逐漸地滲透到東方,也即在中國的傳播。西學不是直接被搬過來的,而是經過曲折的道路、激烈的文化衝突和鬥爭才逐漸被中國文化吸納和融合的。大多數史學家認為,西學東漸始於明末清初,直到“五四運動”,持續三百多年。但這三百多年中,西學東漸的性質、途徑都不相同,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明末清初,以西方傳教士東來傳教為主,通過傳教的手段帶來了西方的科學技術。這一階段的性質是以我為主,明、清朝廷是以天朝的姿態來對待西學的。第二階段是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是在不平等的情況下被迫接受西學的。西方傳教士借助著堅船利炮在中國傳教,同時通過創辦教會學校,西學在中國得以較快傳播。第三階段是“五四運動”前後,是覺悟了的中國知識分子認識到中國封建文化的落後、西方文化的先進,認為要改造中國社會,必須向西方學習,是自覺地學習西學的時期。因此,縱觀曆史,西學東漸是經過了拒絕學習、被迫學習到自覺學習這樣一個過程。當然,這是從總體上講的,具體到每一個階段,都充滿著鬥爭、衝突和融合。本章主要考察西學東漸的前兩個階段及其對中國教育的影響。

西學東漸始於明末清初,中國自明朝中葉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手工業作坊因商業蓬勃發展而得到較大的發展。紡織業、製瓷業的發展尤為引人注目。大中城市開始出現,非農業人口迅速增加。明朝本來是一個封閉的國家,對外實行海禁,朝貢貿易是對外貿易的唯一合法途徑,但民間的走私貿易一直沒有停止過。到明朝晚期,私人海外貿易合法化,朝廷開放福建沿海幾個港口作為出海口岸,開始有了對外交往。特別是明成祖為了擴大他的影響,派遣鄭和出使西洋。當時的“西洋”主要指今日的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度洋和非洲東海岸。鄭和七次出使,擴大了中國與外國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