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六卷: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 中國教育路在何方

緒論

字體:16+-

教育是什麽?提出這個問題,似乎有點可笑。但是,即使是教育理論界,對什麽是教育也眾說紛紜。

先從被大家稱為“教育學之父”的誇美紐斯說起。他認為,人人具有知識、德行和虔信的種子,但這種子不能自發地生長,需要憑借教育的力量,“隻有受過恰當教育之後,人才能成為一個人”[1]。誇美紐斯沒有給教育直接下定義,但很明顯,上麵的話是對教育的一種解釋。這裏麵包含著宗教的影響,他認為人的天賦是由上帝創造的,三顆種子“自然存在我們的身上”,教育則使這些種子發芽生長。他的學說可以稱為“生長說”。

誇美紐斯(1592—1670),捷克教育家。從小深受宗教影響。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依據自然秩序的原理,提出目標明確、互相銜接的教育體係;強**學論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的重要手段,提出了直觀性原則、徹底性原則、自覺積極性原則、係統性原則、循序漸進性原則和量力性原則等教育原則。

英國教育家洛克則主張“人心沒有天賦的原則”“人心是白紙”,教育能使兒童掌握知識和德行。有人稱此說為“白板說”。

法國教育家盧梭則提倡“自然教育”,教育的任務應該使兒童“歸於自然”,培養自然的人、自由的人。

赫爾巴特(1776—1841),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赫爾巴特的教育學以倫理學和心理學為基礎,把教學過程分為管理、教學、教育三個階段。他認為教學應以學生多方麵的興趣為基礎,進而把興趣分為經驗、思辨、審美、國情、社會、宗教六個方麵。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對歐美的中學教育,尤其是古典中學教育影響很大。他的門徒齊勒、萊因等人在老師的基礎上總結出了“五段教授法”,在世界範圍內曾產生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