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由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前言
一些教育問題常常困擾著我:為什麽素質教育在我國如此難以推行?為什麽學曆主義在中國人頭腦中經久不衰?為什麽職業技術教育在我國發展不起來?近些年來我國大力提倡教師和家長都要轉變教育觀念,但轉變什麽觀念?舊的觀念產生的根源是什麽?新的觀念又如何才能產生?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引進了外國的許多教育理論和思潮,哪些理論切合我國的國情?又如何使它本土化?思來想去,我覺得這些問題都與中國的文化傳統有關。十多年前我就萌發了研究教育和文化的關係的念頭。我覺得,教育猶如一條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頭和不斷注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不研究文化,就隻知道這條河的表麵形態,摸不著它的本質特征,隻有徹底把握住它的源頭和流淌了5 000年的活水,才能徹底地認識中國教育的精髓和本質。
但是真的做起來,就覺得力不勝任。原因是我的文化底子太薄弱。為了彌補不足,我曾努力讀書,收集資料,但由於年齡已長,記憶力衰退,看了後麵,忘了前麵。特別是因為雜事纏身,精力分散,不能集中起來寫作,所以拖了十年之久,才動起筆來。2003年,我利用“非典”(“非典型肺炎”的簡稱)的非常時期,關在家裏長達兩個半月,總算完成了一個初稿。本稿隻能說是一部讀書筆記,尤其是有關文化的部分,主要是借用了別人研究的成果,並無多少自己的見地。關於教育方麵,也隻做了一些梳理,談了一些自己的觀點,並未能解決上述問題。現在拿出來出版,一方麵是向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交差,另一方麵是向同行們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