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六卷: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 中國教育路在何方

第五節 《學記》是我國傳統教育遺產中的一塊燦爛的瑰寶

字體:16+-

《學記》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係統的教育理論著作,成書於戰國後期,普遍認為是思孟學派的作品。它全麵、係統地總結了我國先秦時期儒家教育的經驗和理論。它比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教育》一書要早整整3個世紀。雖然《學記》是我國2 000多年以前的教育論著,但它對中國教育的影響是無可估量的。2 000多年來的中國教育基本上遵循了書中的思想和原則,而且許多思想今天仍然有很現實的意義。雖然它是對先秦教育經驗和理論的總結,許多思想理論前麵都已涉及,但還是有必要對這部著作單獨做一個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學記》第一次全麵闡述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與社會政治的關係、學校製度、教學原則和方法,以及教師、學生和師生關係等。其主要內容有如下幾個方麵。

論教育的作用 《學記》首先提到教育的作用:對國家而言,教育可以興國安民;對個人而言,教育可以使人成為有德有才的君子。“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它認為統治者要想感化人民,必須通過教育。所以說:“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古代君王建設國家首先是依靠教育。這是從統治者維護統治、建設國家的角度來說的。對於個人,《學記》提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一塊好的玉石,如果不經過雕琢,不會成為好的器皿或藝術品;人不學習,就不懂得道理(即儒家的仁禮之道)。這對教育的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

描述古代學校製度 《學記》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這說明古時候我國已有完整的教育係統。《學記》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習也做了詳細說明:“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誌,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每年按規定的年齡入學,隔一年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對經書析句的能力和學習的興趣;第三年考查是否學習勤奮和樂於與同學互相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做到博學多問並與老師討論;第七年考查能否論說所學的是非和選擇朋友。如果都達到了,就叫作“小成”。第九年就要求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叫作“大成”。這裏把教育(主要指國學,即大學)分為兩個階段:小成階段,一般從十五歲到二十一歲;大成階段,再學習二年。[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