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六卷: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 中國教育路在何方

第四節 中國傳統教育中的寶貴財富

字體:16+-

嶽麓書院藏書樓

中國傳統教育是中國傳統文化(古代文化)的產物。它生長、發育在中國的封建社會,無疑帶著封建主義的烙印。但它和中國傳統文化一樣,為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和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它蘊含著民族的精神、教育的精華。中國傳統教育中的優秀精華是中國教育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教育的內容十分豐富,從教育思想到教育製度、教育方法,都有浩瀚的文獻記載。中國教育史學界已有許多學者做了大量研究。毛禮銳、沈灌群主編的《中國教育通史》,有史有論,全麵總結了我國自古到今的教育發展的曆史;王炳照、閻國華主編的《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王炳照、李國鈞主編的《中國教育製度史》都是以八卷本三四百萬字的巨大篇幅論述了我國曆代教育思想和製度,總結了我國傳統教育的曆史經驗,充分挖掘了它的精華。但由於受通史的限製,中國傳統教育的精華都散見於各個時期或各位教育家的篇章中,缺乏統一的、單獨的、總體的論述。本節試圖對中國傳統教育中值得繼承和發揚的精華做一簡要介紹,從而可以看出我國今天的教育傳統是怎樣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的思想是孔子最早提出來的。他說:“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又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嚐無誨焉。”(《論語·述而》)[12]怎麽理解孔子說的“無類”?東漢馬融的解釋是:“言人所在見教,無有種類。”也就是說,人在於教育,沒有種類之分。南北朝時期皇侃的解釋是:“人乃有貴賤,宜同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人有貴賤之分,但不能因為鄙賤而不教。教了就成為善良之人,無所謂種類之別。朱熹的解釋是:“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故君子有教,人皆可以複於善,而不當複論其類之惡矣。”也就是說,人性本來是善良的,但族類有善惡之分,往往會讓人染上不好的習氣,接受教育以後,就能複歸善良,不該再議論他的族類的惡了。可見古代各人的理解都不同,但總的意思是不分種族,不分貴賤,人人都可以受教育,接受教育以後就會成為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