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六卷: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 中國教育路在何方

第三節 書院對中國教育的影響

字體:16+-

書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學校教育組織形式。書院始於唐中葉開元年間,據《新唐書·百官誌》記載,開元五年(717年),乾元殿寫四部書,置乾元院。六年,乾元院改號麗正修書院。十三年,改麗正修書院為集賢殿書院,[8]遂有書院之名。書院原本是修書、校書、藏書之所,供朝廷讀書、顧問應對之用。當時也有隱居讀書或聚徒講學的場所,名為書院或精舍的,如四川的張九宗書院、湖南的李寬中秀才書院,江西的梧桐、皇寮、義門書院等。唐末五代戰亂,官學衰敗,許多學者避居山林讀書,有的選擇山林勝地,建立校舍,收徒講學,並逐漸演化為一種學校教育組織形式。宋初因朝廷鼓勵,以講學為主的書院遂興盛起來,規章製度也日趨完善。著名的書院有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睢陽書院、石鼓書院、茅山書院等。南宋時期,隨著理學的發展,書院不僅是讀書的場所,而且逐漸成為學派活動的基地。如張栻於嶽麓、朱熹於白鹿、呂祖謙於麗正、陸九淵於象山講學,遂有“南宋四大書院”之稱。元代朝廷對書院釆取積極創辦、鼓勵發展的政策。書院不僅數量大增,而且地域分布也有了擴大。南宋時期書院主要集中在江南,元代雖然仍以江南為眾,但逐漸開始“南學北移”。元代書院的另一個特點是開始走向官學化。朝廷一方麵提倡私人出資、捐田興建書院;另一方麵,各級官府撥資興建或修複書院。與此同時,官府還加強了對書院的管理和控製,最重要的表現是為書院委派山長,選任主講。有不少書院的山長、教授直接由各級官府官員兼任。即使是私人延聘的山長或教授,也要由官府認可後授以學官之職,同官學同等對待。[9]明初統治者一度力興官學,書院沉寂了百餘年,明成化年間才開始恢複,並隨著陳獻章、王守仁、湛若水等學派的崛起而興盛。書院力主矯正官學流為科舉附庸的弊端,發展講學製度,各標宗旨,問難論辯。東林書院更是提倡講求實學,開“諷議朝政,裁量人物”之風。顧憲成等曾撰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為天下學子所傳誦。一時間朝野人士爭慕與遊,同聲相應,但也因此惹怒朝廷,招來殺身之禍。明天啟五年(1625年),宦官魏忠賢大興黨獄;天啟六年(1626年),詔毀天下書院,東林書院被夷為瓦礫。崇禎元年(1628年),冤案才得以昭雪,建築稍有恢複。清朝之初,為防止書院廣聚生徒反清複明,不許增建。至雍正時,在禁止私人創辦書院的同時,開始撥款興建官辦書院,首先在省城興建和恢複,之後,各府、州、縣也紛紛建立書院,至清末已達數千所。清代書院絕大多數屬官辦,也有各級官員出私產創建的,還有商人出資創辦的,但這時的書院已經官學化。書院山長和教授薦聘之權多屬於督撫學政,生徒亦多由官方選錄考核。絕大多數書院已演變為同官學一樣的考課式書院,淪為科舉的附庸。直到嘉慶年間,浙江學政阮元於杭州創建詁經精舍,尋求改革,不務浮華,專勉實學,教學內容以經史為主,兼顧小學、天部、地理、算法等。兩次鴉片戰爭後,近代科學開始在某些書院傳授。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詔改書院為學堂,書院遂隨著學製改革而廢除。民國以後也有幾家書院,如梁漱溟在重慶創辦的勉仁書院、馬一浮在樂山創辦的複性書院等,雖然也繼承、發展了古代書院的傳統,但已不是原本意義上的書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