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傳統有幾千年的曆史,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大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古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基本上是封建主義的教育。雖然遠古時代至春秋戰國經曆了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但那時中國教育傳統尚未形成;鴉片戰爭至新中國成立以前又經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封建教育製度已經崩潰,但從教育思想來講,中國教育傳統總體上還是封建主義的,或者叫作半殖民地半封建主義的,而占主導地位的仍是封建主義的。隻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教育傳統的性質才得到根本的改變,成為大眾的、科學的、民族的社會主義的教育傳統。這是第二階段。但是這兩個階段並不是截然分開的。“五四運動”以後,大眾的、科學的、民族的教育思想在中國大地上就開始萌芽,在革命根據地得到了一定的實現。新中國成立以後,封建主義教育思想受到了徹底批判,封建教育製度也早已不複存在,但一部分封建教育思想還殘存在許多人的頭腦中,至今仍在起作用。同時,兩個階段的教育傳統也不是毫無聯係的,後者是在批判和繼承前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中國文化傳統一樣,從縱向的中國發展的曆史來看,中國教育傳統在兩個階段中發生了質的變化;從橫向與別國的教育相比,中國教育傳統又有中華民族的特點,是前後有著繼承關係的。中國教育傳統受到中國文化傳統的影響,有著明顯的特點。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麵。
北京國子監內的太學牌匾。
中國教育有政教合一的傳統 中國曆史上的官學很發達,曆史上有明確記載,從西周開始就設有官學。由朝廷直接舉辦、管轄的為中央官學,如西周的國學,漢代的太學、官邸學、鴻都門學,唐代的國子監、太學、四門學等。曆代官府按行政區域在地方設置的學校為地方官學。官學中的教師叫學官,是朝廷的官員。《禮記》所載的學官有大司樂、大樂正、小樂正等,漢代開始設五經博士、博士祭酒等,隋以祭酒、司業為國子監正副職總領,唐承隋製,宋設提舉學事司,明設提督學校官,清設提督學政。他們都領朝廷俸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