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六卷: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 中國教育路在何方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字體:16+-

任何一個民族文化,不論它的表現形式多麽豐富多彩,都有它的基本精神,也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一個民族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逐步形成的比較穩定、持久的共同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特征,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層、最積極的核心。它植根於民族文化,又影響和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動力。因此,研究一個民族的文化,不能不研究它的基本精神。不了解一個民族的基本精神,也就不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任何民族文化的任何層麵中都滲透著民族文化的精神,也即民族的意識、價值觀。一個民族思想家、哲學家的思想、著作反映本民族的意識和價值觀;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待人處世無不反映著他的民族精神。即使是物的文化,也無不反映著民族精神。例如,中國出土文物多青銅器、陶器,希臘出土文物多石像雕刻;中國出土文物上的繪畫雕刻,其寓意象征都與其他國家出土的文物迥然不同。這裏麵滲透著民族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實踐創造的文明成果,包含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按照文化的結構來說,文化有物質層麵、製度層麵、觀念層麵的文化三種。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是指觀念層麵的文化,包括思想、意識、價值觀、思維方式等。任何文化都有積極的一麵和消極的一麵。我們這裏論述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是經過中華民族長期實踐和思想家們概括提煉的,指導著中國人民的生活行為,並推動社會發展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它們集中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精華。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各家研究者眾說紛紜。張岱年、程宜山著的《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一書,把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歸納為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四個方麵。但張岱年和方克立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則主要集中在三點上,即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剛健有為。李崇桂著的《中國文化概論》提出八點:自強不息、正道直行、貴和持中、民為邦本、平均平等、求是務實、豁達樂觀、以道製欲。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應該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民族和國家)、人與他人、人與自身的關係。根據這四種關係,並且從教育的角度來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有下列幾個方麵:天人協調、自強不息、貴和尚中、矢誌愛國、敬老愛幼、誠信待人、勤勞節儉、慎獨自愛等。這些方麵長期影響著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為習慣,也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的教育傳統。下麵我們分別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