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六卷: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 中國教育路在何方

第一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類型和性質

字體:16+-

任何一種類型的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該文化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曆史條件。從自然環境來看,中國地處亞洲腹地,東麵臨海,西部是崇山峻嶺,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處於半封閉狀態。雖然中國很早就與四鄰有交往,並且在漢代就開辟了通向歐洲的絲綢之路,但這種交往是很艱難、非常有限的。中國傳統文化本質上屬於半封閉的大陸文化。從物質生產方式來看,中國長期處於小農經濟的農業社會,商品經濟不夠發達。雖然到宋代,有些地區的商品經濟已有較快發展,這從著名畫卷《清明上河圖》中就可以看出,但曆代政策總是重農抑商,手工業、商業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和長遠發展,基本上還是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從社會組織結構來看,中國古代社會是以宗法製度為維係社會秩序工具的封建專製主義社會,在廣袤的土地上,團結了幾十個民族,組成了大一統的國家,而且延續2 000餘年。這可以說在世界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製度中產生和發展的,同時也維護了這種社會製度的確立、延續和強化。這些特點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不同,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是倫理型文化

中國文化從總體上來講是倫理型文化,這是中國文化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特征,也是學術界所公認的。有些學者把西方文化概括為“智性文化”,把中國文化稱為“德性文化”,的確是有道理的。中華民族在漫長的大一統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建構了一套成熟的道德價值體係,形成了豐富的個人倫理、家庭倫理、國家倫理及宇宙倫理的道德規範體係,並有一整套完備的道德教育理論。它是中國民族文化傳統中的重要內容。當然,中國傳統文化在重視倫理道德的同時並不輕視知識,而是德智統一的,但是有一個主次,智是為德服務的。《大學》開篇第一句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學習知識就是為了完善道德。《論語·學而》中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明確地把學習知識放在次要位置上了。儒家甚至把天、地、自然也納入倫理之中。北宋哲學家張載的一段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他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正蒙·乾稱篇》)他把天稱為父,地稱為母,把人民稱為兄弟,把萬物稱為朋友,完全把自然人倫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