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益民:顧老師是我國最早把“終身學習”概念引入中國的學者。顧老師和佐藤老師每月甚至每周都去學校。20世紀80年代,顧老師就開始強調學生的主動發展,您當時是怎麽想到這個問題的?
顧明遠:“**”後,我國恢複了中等師範教育,教育部要我編一本中師教科書,講到學生這一章時,我想到,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成長,把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但我們的學生一直是在被動地學,那麽學生到底應該處在什麽地位?我在這本教科書中就提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生不是被動的留聲機、相機,可以把老師講的都錄下來。學生有主觀能動性,老師講得好,他就記住了;老師講得不好,他就記不住;感興趣的他會用心聽講,不感興趣的可能就不聽了。
當然,對此也有很多爭論,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那麽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哪裏呢?教的作用很重要,但教師一定要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有學習的願望,把所學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孔子講:“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從學習的角度看,學生絕對是主體,通過主動學習而不是靠灌輸來獲得智慧和能力。
高益民:佐藤老師是怎樣以學為中心進行教育研究的?
佐藤學:我經常說,沒有國際目光和曆史目光的交錯,就不可能解決教育的問題。我認為,看待教育問題,要有三種眼:第一種是“螞蟻的眼”,要看得非常細,小草、小微粒都看得到。教師觀察學生怎麽學習,就是要觀察得非常細。第二種是“蜻蜓的眼”,會從各個角度觀察事物。第三種是“鳥的眼”,能夠俯瞰大地。看待教育問題時,這三種眼要結合起來。沒有這“三種眼”也是教育問題難以解決的原因。
我對學校開始實際考察是在36年前的1980年。1980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1975年,日本從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轉變,初中升高中的升學率達到 96%,高中升大學的升學率達到40%。當時,從明治維新開始的高速增長開始停滯了,學校問題湧現出來,一是校園暴力到處呈現,二是離婚率增高,不願去學校的孩子增多。也就是說,日本上百年教育現代化過程開始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