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二卷:基礎教育

淺談語言與教育[1]

字體:16+-

說實話,我小時候並不太喜歡語文課,原因是那時學校的語文課就是要求學生背書。上小學三年級時,剛好遇到抗日戰爭爆發,為逃避戰火,流離失所,輾轉城鄉南北,沒有正規學校好上,隻好去讀私塾。私塾老師是一位鄉村郎中,收了四五名學生,初入學的讀《三字經》,有一名十來歲的大孩子讀《孟子》,讓我讀《大學》。老師也不講解,就是讓我們背誦。當時似乎都背熟了,但今天也隻記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開篇第一句。等到上了初中,日本淪陷區的奴化教育為了標榜他們的“王道”,讓我們讀《孟子》,天天背“孟子見梁惠王曰”,等等。這些不求甚解的背誦把我帶到厭煩語文課的境地。但是我愛閱讀,愛寫作。可是那個年頭卻沒有什麽兒童讀物可讀。還是在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比我大三四歲的鄰居金懋鼎同學,給我講起三國的故事,我聽了很有興趣,於是就向他借《三國演義》來閱讀。雖然很多字不認識,但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以後又讀了《西遊記》,更是愛不釋手。這時候我才開始對語文逐漸地感興趣。抗戰勝利後,我才讀到魯迅、巴金、冰心的作品。到了高中,我們的語文老師李成蹊先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徐州師範大學文學係教授)給我們講《文心雕龍》,講文藝評論,這時候我對文學才有所了解。在高中,為了參加民主運動,我們辦起了壁報、油印小報、雜誌,開始寫點小文章,逐漸地我也學會了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從以上的經曆可以看出,我的語文基礎沒有打好,現在在工作學習中常常感到是個缺憾。所以,我常常勸告青少年朋友們,要從小重視語文學習。

這裏就要說到語言和教育的關係了。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教育是在交流中進行的,所以教育和語言分不開。但人類語言產生得比較晚,可能人類最初的教育是通過肢體動作進行的,也就是在這種教育的交流(也包括勞動和生活中的交流)中逐漸產生了語言。那麽,教育就成為語言產生的源頭了。語言一旦產生,教育就離不開語言了,語言就成了教育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