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來,我們的基礎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基礎教育發展不斷加速。2013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基礎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時代對教育提出的發展要求,也是新中國幾十年基礎教育發展的結果。
關於基礎教育,鄧小平同誌1983年9月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必須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了《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提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從那時開始,國家對教育增加了投入,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我國基本上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中小學硬件建設已經達到現代化程度。但我們很快就發現,與真正的現代教育相比,我們欠缺的不是大樓,而是教育觀念、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結構和教育方法。達到鄧小平同誌對教育的三個期盼,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對教育的研究,我們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做。
在這個背景下,1992年我們關注了課程的改革,並於1993年第一次將“課程管理”作為課程計劃的一部分獨立出來。1999年,教育部《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出台。這次“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通常被視為第八次課程改革的緣起。21世紀初開始的這一次課程改革,在基礎教育界掀起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以及活動課程、研究性學習課程研究的熱潮。無論對這次課程改革的結果如何定性評價,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這次全方位的課程改革實驗,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教育的理解與認識。從曆史上多次教育改革可以看到,課程改革永遠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這是人們對教育自身規律認識的深化。這次課程改革,盡管遇到重重困難,不免有各種不同的聲音,但這是我國教育邁向教育現代化理想目標的一次具體行動,這次教育現代化行動較之任何一個時期都來得具體且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