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二卷:基礎教育

五、對我國實行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幾點意見

字體:16+-

中等教育的任務應該說是明確的。怎樣進行改革?我認為需要從國情出發,借鑒外國的經驗。這裏提出幾點不成熟的意見。

第一,根據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人力,在發展教育事業的規劃上,要大力壓縮高中的比例[2],同時認真普及小學,努力提高初中的質量,為升高中打好基礎,使高中的教學水平恢複到“**”前的水平並有所提高。這樣才能為高校提供高質量的“原材料”,經過高等學校的“加工”,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棟梁之材,同時也為學生轉入就業後進一步掌握科技打好文化基礎。有人說:“現在國民經濟正在調整,就業困難,與其學生初中畢業在家待業,不如多上幾年學。”這種說法貌似有理,但仔細分析,利少弊多。延長學習年限是不可能解決待業問題的。要解決待業問題唯一的出路隻有發展生產,組織多種經營。蘇州地區和常州市的經驗說明,生產發展以後,不是待業青年找不到工作,而是感到勞動力不足。我國國民經濟的調整是暫時的,將來必將有較大的發展,教育要走在前頭,為經濟發展做準備,使現在在校的學生做好就業準備。而發展高中要根據國家的人力和財力。當前在師資設備等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即使辦起了比較多的高中,也是徒有虛名,不僅不能取得實效,反而會浪費有限的教育經費。不如把這有限的經費放到普及小學和辦好初中上去。為了使學生在初中畢業時有比較完整的學科知識,初中學習的年限可以適當延長。

第二,從初中開始就要實行教育結構的多樣化。從資本主義國家教育發展的曆史可以看到,高中沒有普及以前,初中就出現了階級區分,這種區分,在資本主義社會裏,固然有階級偏見的因素,但同時也是社會經濟客觀需要的反映。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小學還沒有完全普及,小學畢業生大部分要走上農業第一線,初中畢業生的升學率隻達到30%~40%,經過高中的調整還會下降。初中畢業生大部分要去工作,因此,在初中階段就應該舉辦多種類型的學校。農村中要大力提倡農業中學,城鎮可辦學習一種手藝的職業學校。農業中學是1958年的創舉,它對改變農村的生產和文化的落後麵貌曾起過積極作用。許多農村中的畢業生回到生產隊擔任了隊長、會計、保管員、拖拉機手、電工、獸醫、衛生員等領導和技術職務,成為建設新農村的骨幹。今天辦農村中學的條件比1958年強多了,大辦農村中學一定會對科學種田、農業現代化起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