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二大把教育、科學確定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這是我們黨總結新中國成立30多年來社會主義建設曆史經驗所得出的科學結論,是付出了很大代價得出的一個結論。胡耀邦同誌在十二大報告中指出:“過去由於‘左’傾思想和小生產觀念的束縛,在我們黨內相當普遍、相當長期地存在著輕視教育科學文化和歧視知識分子的錯誤觀念。它嚴重地妨礙我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這就清楚地說明了造成我國文化教育事業落後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長期以來對教育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應有的認識。
毛澤東同誌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講道:“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長期以來,我們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認識上有極大的片麵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第一,我們過去過多地看到了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對教育的製約作用,而對教育的反作用則認識不足;第二,對教育的反作用,也往往隻看到它對政治的作用,看不到它對經濟的作用。對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又片麵地、錯誤地理解為為現實的政治鬥爭服務,因而認為政治可以衝擊甚至代替教學。“**”中林彪和江青這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了這種片麵的認識,抓住教育陣地為他們篡黨奪權服務。他們大肆摧殘、破壞文化教育事業,打亂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逐步建立起來的、比較適合社會主義建設的教育製度,嚴重地降低了教育質量。它的惡劣影響至今還沒有完全消除。這是一個沉痛的教訓。
長期以來,我們沒有認識到教育在經濟建設中的重大作用,往往把教育事業的投資單純地看作消費性投資,沒有把它放到國民經濟發展的應有的地位上。新中國成立初期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們黨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是比較重視的。“一五”期間,教育基本建設投資占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5.5%。那時期工業固定資產增長了1.26倍,工程技術人員增長了2倍,教育事業的發展基本上滿足了經濟建設的需要。但是,1958年以後,教育的基本建設投資卻越來越少,工程技術人員的增長速度始終低於工業固定資產的增長速度。“二五”期間,教育基本建設投資占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2.6%;國民經濟調整時期(1960—1964年)為3.2%;“三五”時期為1.9%;“四五”時期為2.3%;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有所增加,1976—1978年為2.7%。總起來說,新中國成立以來到1979年,國家基本建設投資增加了33.6倍,而教育基本建設投資隻增加了19倍。再看工程技術人員和工業固定資產的增長速度,1952—1977年這25年,工業固定資產增長了18倍,而同期內,主要靠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培養的工程技術人員卻隻增長了18倍多,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跟不上經濟建設的速度。再加上十年內亂中林彪和江青這兩個反革命集團對教育事業的嚴重破壞,使得工程技術人員在國家職工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地下降。1979年工業部門的技術人員僅占職工總數的2.8%。不僅技術幹部嚴重不足,工人的文化技術水平也降低了。一部分有熟練技術的老工人退休,而“**”期間進廠的工人,文化程度又很低。據《人民日報》1981年4月1日載,1979年年底通過對2 000萬職工的調查,有80%的職工沒有達到初中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占7.8%;技術等級多數在三級以下。技術人員的不足,工人素質的下降,嚴重地影響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先進設備的利用。這種狀況不改變,經濟建設就搞不好,實現“四化”就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