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百年來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曆史,都是以課程改革為核心,因為課程是體現教育目標意願的載體,是教學的主要內容。每個國家都製定自己的課程標準來貫徹教育方針,但國家製定的課程標準如何全麵而準確地落實到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就需要校長對課程的理解和管理領導。
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至今已15年,通過試驗,已修改製定了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普通高中的課程標準正在修改製定中,不久也將出台,但在貫徹執行過程中卻千差萬別。在當前應試教育尚未消退的情況下,許多學校仍然因循應試教育的思維,把新課改納入應試教育軌道,重成績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訓練輕價值培養。青島二中課程改革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打破應試教育的思維定式,全麵準確並創造性地貫徹落實新課改的精神,使教育回歸原點,也就是回歸教育的本質,使每個學生都能自由地生動活潑地得到發展。
青島二中孫先亮校長在文章中詳細地論述了他對課程的理解:課程即尊重、課程即環境、課程即價值,非常概括、清晰。
教育的本質是使學生通過學習得到全麵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程要尊重學生的需求,尊重學生的選擇。特別是在高中,國家課程標準也主張課程的多樣化,以適應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真正培養出具有個性的人才。青島二中的課程規劃,始終牢牢把握“學生發展”的最高標準,恪守從學生出發的理念,使課程的價值能夠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讓學生獲得更加充分的發展。
課程不隻是課堂上學習的學科課程,一切影響學生成長的外部因素都是課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年的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中指出,“過去我們隻重視有體係的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但人接觸最多的是非正式教育”。因此,學校在課程建設中不能隻注重學科課程,要重視學校環境乃至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重視學校的文化建設。青島二中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把社會生活的元素、信息、資源等引入校園,使其成為學生素質發展的支持要素,學生在生活的環境中,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做事、學會交往、學會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