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一卷:教育與教育現代化

教育的文化研究[1]

字體:16+-

一、提倡教育的文化研究的意義

大家知道,教育是人類社會傳承文化、創造知識、培養人才的活動。教育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教育離不開經濟,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教育發展的規模和水平。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足300美元的情況下,恐怕不大可能普及教育;經濟增長的方式也決定了教育培養人才的目標和規格。教育離不開政治,一個國家的政治製度規定著教育發展的方向和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決定著教育體製的建立和教育內容的選擇。但是教育更離不開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的文化影響。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又相對獨立於一般文化。教育受文化的影響比受經濟、政治的影響要深刻得多,久遠得多。經濟和政治的變革是快速的,而民族文化的變化是緩慢的,民族文化具有相對的凝固性、傳承性。我們在比較教育研究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不僅東西方國家的教育觀念有很大不同,而且不同文化圈的教育觀念也不相同。在西方,北美文化圈國家的教育與歐洲大陸文化圈的教育不同;即使在歐洲大陸,法國與德國的教育也迥異。而在東方,儒家文化圈國家的教育觀念卻大致相同,都沉溺在追求名校、激烈考試競爭之中。文化對教育的影響是持久的,雖然有時因社會的劇烈變革,有些文化傳統會隱匿起來,但一有氣候又會很快複蘇起來。最典型的例子是俄羅斯東正教的文化傳統,雖然在蘇聯期間被大大削弱了,但蘇聯解體以後又立即恢複起來。我國延續了近1 300年的科舉製度雖然在100多年以前就廢除了,但科舉文化的觀念至今還殘留在人們的腦海中。因此,研究教育必須研究影響教育的文化傳統。

教育的文化研究由來已久。著名比較教育學家薩德勒(M.E. Sadler,1861—1943)在一次講演中就提出文化研究對比較教育的重要意義。他的一句名言是:“在研究外國教育製度時,我們不應當忘記,學校之外的事情甚至比學校內部的事情更重要,它們製約並說明校內的事情。”他說的校外的事情主要是指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在他指導下發表的《教育問題專題報告(1897—1914年)》就詳細分析了各國教育的文化背景。[2]英國比較教育學家漢斯(Nicholas Hans,1888—1963)提倡因素分析法,把影響教育製度的因素分為自然因素、宗教因素和世俗因素。自然因素包括種族因素、語言因素、地理因素和經濟因素;宗教因素包括天主教傳統、英國國教傳統和清教徒傳統;世俗因素包括人文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3]可以看出,在三類因素中文化因素占了主要地位。因此,大到一個國家,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教育就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背景;小到一個地區,要了解這個地區的教育就要了解這個地區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