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一卷:教育與教育現代化

終身學習與人的全麵發展[1]

字體:16+-

黨的十六大在規劃2020年我國實現全麵小康社會的目標時,提出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十七大又重申“發展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如何實現這個目標?首先需要對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學習型社會、人的全麵發展這幾個概念及其聯係有一個明確的理解。

一、人的全麵發展是人類對自身發展的最高追求

人類很早就萌發了對人的完美、和諧發展的追求。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說過:“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當時的教育內容“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就是想培養“智、仁、勇”全麵發展的人。古希臘重視和諧教育,希臘人認為,美就是和諧,或者說和諧就是美。希臘人所理解的人,不僅是心靈美,而且身體也美,心靈美和身體美的統一才真正體現了和諧。[2]亞裏士多德就要求遵循兒童的自然行程,通過體育、德育、智育使人得到理性和體魄健美的和諧發展。但是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充其量隻有統治階級才能受到這種教育,而且由於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離,即使古代智者提出的和諧發展,也是不全麵的。中世紀宗教更是認為人生下來是原罪的,為了贖罪,人要禁欲,泯滅人性。文藝複興衝破了神的束縛,肯定了人的價值,反對以“神”為中心,提倡以“人”為中心。人文主義教育家根據新興資產階級的需要,繼承和豐富了古希臘身心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提出培養全人的教育目標。啟蒙思想家盧梭提出培養個性自由發展的“自然人”的思想。裴斯泰洛齊主張通過教育與勞動結合,促使人的一切天賦能力和力量的全麵、和諧發展。19世紀初,空想社會主義者批判資本與勞動的對立,提倡人人都要勞動,把勞動和教育結合起來,如傅立葉所說的“協作教育的目的在於實現體力和智力的全麵發展”[3]。歐文不僅堅持這一主張,而且開展了教育實驗。雖然這種實驗在資本主義的分工製度下注定是要失敗的,但卻為後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麵發展的學說奠定了基礎。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正如我們在羅伯特·歐文那裏可以詳細看到的那樣,從工廠製度中萌發出了未來教育的幼芽,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麵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馬克思、恩格斯繼承和發展了前人關於人的全麵發展的思想,做出了科學的曆史分析,指出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一致性,現代大工業生產決定了需要全麵發展的個人來代替隻能承擔局部職能的局部個人。對於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麵發展學說在後麵我們會做全麵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