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到今天已是整整20年。如果有人要問,20年來教育科學研究的成績是什麽,可能誰也說不周全。但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就是再大的成就莫過於思想的解放、觀念的變化。這種思想解放,使廣大教育工作者科學研究的熱情一下子迸發出來,於是在教育科學領域中呈現了百花爭豔的局麵。可以說,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從來沒有過這麽多教師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參加到教育科研隊伍中來,也從來沒有這麽多科研成果問世。這20年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熱情奔放的20年,也是反思探索的20年。
一、從“讀書無用”到“科教興國”
回想20年前,不僅教育事業被破壞殆盡,而且最可怕的是搞亂了人們的思想,那種認為世界是沒有知識的人所創造的,知識分子是精神貴族、是吸血鬼,大學就是大家都來學等奇談怪論廣為流行,“讀書無用”成為一種時尚。1977年,鄧小平同誌提出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他說:“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2]同時提出,要恢複高等學校入學考試。這項措施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教育價值觀。人們紛紛重新拿起書本,“讀書無用論”一下子就煙消雲散。以後,鄧小平同誌又提出幹部要“革命化、年輕化、專業化”,再一次激發了青年學習的熱情。
我國社會的進一步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使人們認識到,知識和人才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要作用,是立國之本。中國的窮,不在於資源的貧乏,而在於知識的貧困、人才的缺乏。中國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必須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黨的十五大進而把“科教興國”定為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