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一卷:教育與教育現代化

論教育的傳統與變革[1]

字體:16+-

當前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在進行教育改革。1983年5月,美國發表了全國教育質量委員會的公開信《處境危險的國家:迫切需要進行教育改革》;同年6月,日本成立了“文化與教育懇談會”,著手進行第三次教育改革[2];蘇聯於1984年4月通過了《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改革的基本方針》的決定,1987年3月21日又公布了《高等和中等專業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針》;還有一些國家對教育也采取了或正醞釀著采取某些改革措施。這說明教育改革成了世界性的潮流。那麽,促使這一潮流興起的動因是什麽呢?

簡而言之,從教育外部來看,這是由於當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使社會化大生產不斷發生變革,加劇了國際的經濟競爭。在這種空前激烈的競爭中,科學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的科學創見,生產者的技術熟練程度和應變能力,對經濟的發展起著比增加物的資本和勞動力的數量更為重要的作用。而培養能適應科技、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不但有賴於教育的普及和發展,而且對教育本身也提出了比過去更高的、新的要求。此外,科學技術革命也在不同程度上改變了勞動的性質和內容,使社會勞動分工發生了新的變化。生產的集約化使體力勞動的比重減少,腦力勞動的比重增加;第一、第二產業的勞動力不斷減少,第三產業的勞動力迅速增加。這些變化要求教育在培養目標、組織結構、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上都要做相應的調整。

從教育內部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各國教育都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質量均有所下降。因此,解決數量與質量之間的矛盾是當前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務。

在我國,“**”給教育帶來了空前的災難。“**”以後撥亂反正,恢複了高等學校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招生製度,重新建立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國家把教育列為經濟建設的戰略重點之一,增加了教育經費,教育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正如《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中所指出的:“輕視教育、輕視知識、輕視人才的錯誤思想仍然存在,教育工作方麵的‘左’的思想影響還沒有完全克服,教育工作不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局麵還沒有根本扭轉。特別是麵對著我國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體製改革全麵展開的形勢,麵對著世界範圍內的新技術革命正在興起的形勢,我國教育事業的落後和教育體製的弊端就更加突出了。”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教育必須改革,要改革管理體製,調整教育結構,還要改革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相適應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中共中央的決定拉開了教育改革的序幕,這次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即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他們都應該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鬥的獻身精神,有不斷追求新知、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的科學態度。這次教育改革關係到我們能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各類人才,從而也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敗,意義是十分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