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983年)9月,鄧小平同誌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它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我國人民的豪邁事業。鄧小平同誌早在1977年就指出,要實現四個現代化,科學技術是關鍵,教育是基礎。黨的十二大把教育列為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重點之一,是總結了新中國成立30多年來社會主義建設的曆史經驗而得出的科學結論,要建設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國家,大家都要重視教育,充分認識教育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教育要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教育本身也必須實現現代化,才能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各種人才。
教育現代化是世界教育發展的時代潮流。早在20世紀60年代,發達的工業國家就紛紛進行教育改革,實現教育的現代化,至今已曆經20多年的時間。現在新的科學技術革命的浪潮又正在衝擊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新的教育改革又正在醞釀之中。
關於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教育的改革已有許多文章介紹過。本文想著重分析一下當代科技革命的形勢及其對教育提出的要求,並結合我國的實際,提出幾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供大家討論。
一、新的科技革命的基本特點
為了研究新的科技革命對人才的要求,我們首先要了解新的科技革命表現在哪些領域,有些什麽特點。
關於新的科技革命,國外議論已久。1973年,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寫的《後工業社會的到來——社會預測嚐試》一書,就首次提出了後工業社會的五大特征,即:①經濟上從製造業為主轉向以服務業為主;②社會的領導階層由企業主變為科學研究人員;③理論知識成為社會的核心,是社會革新和決策的根據;④未來的技術發展是有計劃、有節製的,技術評價占有重要地位;⑤製定各項政策都需要通過“智能技術”。[2]1980年,美國另一位社會學家托夫勒發表了《第三次浪潮》一書。他把人類進步劃分為三次文明浪潮:第一次浪潮使人類從漁獵為生的時代進入農業時代;第二次浪潮使人類從農業時代進入工業時代;今天,人類麵臨著第三次浪潮的衝擊,從工業社會進入信息社會,即後工業社會。托夫勒關於人類進步的曆史觀和社會觀是錯誤的,是違反曆史唯物主義的。但是它在書中比較了所謂第三次浪潮與第二次浪潮在技術上、生產上、社會組織以及價值觀念上的不同,描述了未來社會技術和生產的變化及其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及生活的深刻影響,具有一定的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