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一種修行。2004年,我突然調到海南省海口市工作。因為其時,中國的大地上正刮起一場改革的旋風。教育部在四個省(區)進行高中新課程改革的試點,這四個省(區)是——廣東省、山東省、海南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我已經在汨羅進行了一些比較膚淺的改革,我想我應該到中國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去,去學習,去實踐,去創造。當時珠海和深圳也希望我去工作,海南的工資待遇並不高,遠遠無法和深圳、珠海相比,但我最後選擇了海南。因為當時海口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長黃行光接待了我,讓我過來之後,具體負責主抓海口市的高中新課程改革,這是我最願意去做的事情。
2005年4月山東青島留影
2005年上半年,我帶著一批高中校長和主任們去山東和寧夏考察和學習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經驗。穿越茫茫的戈壁黃沙,我們像一群尋覓夢想的幽靈,悄悄棲落在古西夏王陵邊的這座城市;然後又回轉身,飛向山東,考察了青島、威海、濟南三個地市。回來後,我徹夜不眠,寫了一篇考察報告,比較客觀地描述了這兩個省(區)改革中的艱難和希望。比如,在很多高中學校,我們聽到的大多是麵對課程改革的迷惘與悲歌,很多學校強調“積極穩妥”,但實質上“積極”隻是一種修飾,各項改革動作不大;“穩妥”才是關鍵,各個地區、各所學校似乎都在“比賽”,但比的是誰更保守、誰走得更慢,仿佛越走在改革的後麵則越顯得光榮,“改革者”似乎反成了被輿論譏諷的對象。這就是2005年高中課改的真實狀況。再比如,教師、校長與新課程究竟誰該適應誰?由當時的情況分析,教師之於教學,其最大障礙有五條:一是課時偏緊與教材內容偏多的矛盾難以統一;二是三維目標與課堂教學中的整合失衡;三是以模塊為特征的教材體係與施教中的不適應,教師缺乏對教材的整合與“二次開發”能力;四是基於大班額教學環境中的師生互動難以有效展開;五是課堂教學中如何整合教師、學生、教科書三者互為主體的關係。這是現階段所呈現的問題。以後,隨著選修課的開設、校本課程的開發、發展性評價的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還會產生許多新的困惑。從這個意義上講,課程改革的實際意義,課程改革的本質所在,就是攻克基於高目標所遇到的阻力與問題;課程改革的艱難,也正在於問題重重,需要像跨欄一樣一一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