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龔雄飛走過的20年教育曆程,也許能讓我們找到他教育思想形成並發展的基本軌跡,並努力去觸摸他“教育情結”的內在因由。
(一)汨羅崛起:湖南最年輕的全國模範教師
龔雄飛是從湖南汨羅——這個在20世紀末被媒體譽為“中國素質教育發源地”上崛起的“新生代”。1992年,20歲出頭的龔雄飛走進湖南汨羅一中,任高中語文教師,不久升任常務副校長。憑著自身雄厚的文學素養和對語文教育的積極探索,他提出了“焦點式”語文教學模式並很快在湖南中語界嶄露頭角。1995年12月,《人民教育》記者梁友君到他班上跟蹤聽課,他執教的課題是文言文《石鍾山記》,記者在《大麵積推行素質教育的探索》專題報道(《人民教育》1996年第2期)中記述道:
“整個課堂,就像電視中播放的大學生辯論會一樣,‘正方’與‘反方’激烈交鋒,老師則起一些點撥、引導、歸納的作用。課後,我們問執教者為什麽要設計這樣一種教法,這位叫龔雄飛的23歲年輕教師告訴我們,與傳統教法相比,這種教法至少有兩點優勢:第一是從‘深度’上看,這種教法挑動了學生的‘疑問神經’,要質疑、解疑,就得斟詞酌句摳字眼。老師‘告訴’他,他不見得‘聽進去’了;他自己去‘鑽’,往往更有力,更深。第二是從‘廣度’看,傳統教法老師講學生聽,有的學生‘聽進去’了,也有的學生沒‘聽進去’,有的隻聽了一半。現在以‘疑’激‘思’,發言的、不發言的都被吸引到這場辯論中來,都在動腦筋,鑽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麵向全體學生’的目標,首先從教法上就落實了……”
從這些記述中,我們能感受到青年龔雄飛對教與學的關係以及學生學習方式選擇上的前瞻性思考,甚至能依稀看出“先學後教,互助展評”的影子。熟悉他的人說,在他的教學中,你很少看到傳統公式的“五環節”模式。他甚至把“教參”發給學生閱讀解疑,自己則根據課文特點創造性地設計教學程序:有時是“按部就班”順向推進,有時是“中間開花”輻射兩頭,有時則是“本末倒置”逆向溯源。他的眾多公開課以其卓爾不群的獨特氣質,贏得了一致好評,甚至被專家評價為“代表了語文教學的發展方向”。大刀闊斧的教學改革,使得龔雄飛逐漸成長為一個“明星級教師”:從1994年到1998年任教的語文科連續5年獲得汨羅市教育質量評價第一名,被人稱為“冠軍專業戶”;在職稱評定中,龔雄飛連連破格,從中學二級、中學一級直到中學高級,一路破格,一路綠燈。2001年,當他被教育部、人事部評選為全國模範教師時,尚不到而立之年,成為當時湖南省最年輕的教育係統勞動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