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1講解的同時,生2用手勢動作指課件投影上的條件、問題及情境圖中的相關內容。
生3在生1講解、生2手勢指課件例題內容的同時,在黑板上板書算式:95÷8=11(張)……7(人),11+1=12張。
生4在生1、生2、生3展示的同時,觀察全班其他組傾聽情況,在評價欄內評價記星。
可是生1講完了很久了,生3板書的算式還沒寫到一半,全體學生都在焦急地等待著生3板書完畢。
在這個合作展學的過程中,台上學生的表現是:生1的講解和生2的指點基本同步,生1講到哪裏,生2指到例題相應的地方;可是生3和生1嚴重不同步,因為語言講解比動手書寫快得多,生1講解結束後,生2第一個算式還隻寫了不到一半。台下學生的表現是:所有的學生都在認真傾聽和觀察,很多學生一會兒看看學生1,一會兒看看學生2,一會兒看看學生3,還要隨時關注評價他們的學生4,學生的目光不停地在四個展學同學動作上切換。這樣的展學過程,台上每個學生都有具體的事情可做,沒有被邊緣化的學生存在,這是分工展示的優點所在,但同時也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一個學生講解,一個學生指點,一個學生板書,將本應該是一個學生的行為,分給三個不同的學生去完成,導致三者不同步。結果是,使很多學生不能完整地觀察或傾聽展學的內容,影響傾聽者思維的進程和效果。
像上述“任務分解幹擾展學協同”的問題怎麽解決?有效的對策是:變“同時性分工展學”為“相繼性整合展學”,也就是把同時性的展學任務改變為相繼性的思維過程展學。展學分工要以不幹擾、不影響完整思維為前提,任務可以分割但思維不能分割。具體到上述展學過程就是把前三個展示學生的展示任務(講解、指點、板書)整合為一個人的展學過程,這樣台上學生的展示動作、語言、板書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展示的思維、動作同步。台下學生觀察、傾聽也形成一個前後延續的思維整體,觀察、傾聽與思維協同一致。例如重慶市沙坪壩區樹人景瑞小學熊攀執教的西師版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負數的認識”,其中一個合作展學的過程就設計得非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