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龔雄飛與學本教學

一、學本教學中自學的設計與深化02

字體:16+-

下麵,我舉一個案例,具體闡述問題優化的策略。

我曾參加某省舉行的小學語文教學觀摩研討活動。有位教師上了一節小學二年級蘇教版教材中的童話詩的課,詩歌的標題是《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

夏天來了,

夏天是小姐姐;

她熱情地問我,

想變點什麽?

我想變透明的雨滴,

睡在一片綠葉上;

我想變一條小魚,

遊入清淩淩的小河。

我想變一隻蝴蝶,

在花叢中穿梭;

我想變一隻蟈蟈,

歌唱我們的生活。

我想變眨眼的星星,

我想變彎彎的新月。

最後,我看見小小的荷塘,

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

荷葉像一柄大傘,

靜靜地在荷塘舉著。

小魚來了,

在荷葉上嬉戲,

雨點來了,

在荷葉上唱歌……

這是一首非常優美、活潑的童話詩。這堂課的教學分為兩大板塊:第一個板塊是識字教學,第二個板塊是引導學生理解這首童話詩。這位老師是按先學後教的方式組織教學的,她先讓學生獨立閱讀這首詩,並且把“無指導閱讀”變成“有指導閱讀”,繼而變成“問題導學”。她用多媒體投影出一個問題:

“夏天來了,夏天是位小姐姐,她熱情地問我,想變點什麽……現在老師問小朋友,你們想變什麽呢?請說明理由……”

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先自由地讀詩歌,再進行小組交流,然後老師安排分組展示:匯報本小組所選擇的答案,並說明選擇的理由。

第一個小組派出的代表回答:“老師,我們小組都想變成透明的雨滴。”我聽到這裏的時候,就在聽課筆記上打了一個問號,因為我不相信這個小組三四個同學都想變成雨滴。其實,學生個性化理解文本時是不需要進行合作的,合作就會“統一思想”,而隻有在問題的答案具有客觀標準的時候才可以“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