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龔雄飛與學本教學

一、學本教學中自學的設計與深化

字體:16+-

有人曾經對“先學後教”做出過這樣的評價:“先學後教是教學領域的一場具有實質性的變革,是我國具有草根性質的教育創新,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教育學……這是學習觀的根本變革。”[15]這裏的“先學”,目的就是讓“學”擺脫“教”的控製,獲得一種獨立自主的地位,也就是要求學生廣泛開展前置性學習,並以此作為課堂的起點,我們稱為自學。那麽,為什麽要自學?怎樣進行自學?下麵從三個方麵加以闡述。

(一)強化自主——學本教學的起點與落點

我國古聖先賢對教與學的關係有許多精辟的見解。《論語·述而》中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最早直接強調自主學習的文獻可追溯到《孟子》。《孟子·離婁下》:“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16]。意思是說,君子要達到高深的造詣,進入精深的境界,必須采取正確的方法,從而獲得有自我體驗、自我感悟的知識。隻有自我體驗、自我感悟的知識,才能夠掌握牢固、積累深厚;積累得深厚,用起來就能夠左右逢源。宋代理學家程頤說:“學莫貴於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朱熹則說:“讀書是自家讀書,為學是自家為學。”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說:“有自修之心則來學,而因以教之。若未有自修之誌強往教之,則雖教無益。”又說:“當告則告,不可告則不告,中道而立,使自得之。”現代教育家葉聖陶更明確提出了“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主張。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而他在1927年11月2日所作的《教學做合一》演講結尾說:“寶山縣立師範學校竟把教學做合一改為做學教合一,這是格外有意思的。”因為“做學教合一”更符合他的這一基本主張:“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