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龔雄飛與學本教學

二、學本課程觀

字體:16+-

課程觀是對課程的各種認識和看法的總稱,包括對課程的概念、課程的編製、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等方麵的認識。在不同時代,甚至在同一時代,都存在著不同的甚至是相對立的課程觀。從現實上看,課程觀的形成與發展,受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的製約。從曆史視角看,課程觀隨知識觀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演進,即有什麽樣的知識觀,就有什麽樣的課程觀。

知識觀是人們對知識的來源、知識的進化模式、知識的性質與社會功能、知識的種類、知識的獲得與傳播方式等內容的總看法。從古至今,對於知識的理解,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從曆史視角上看,知識觀可分為傳統知識觀和現代知識觀。傳統知識觀認為知識是獨立於認識主體之外的客觀實在,如柏拉圖認為人的知識是先天固有的,並不需要從實踐中獲得;笛卡爾主張使用普遍懷疑的方法來清除一切稍有疑竇的東西,把所有可疑的知識排除出去,尋找不證自明無可置疑的基礎;培根提出了研究百科全書式知識的理想,認為“知識就是力量”,他尤其強調自然科學知識的價值,是為了給解釋自然的科學知識提供工具和幫助。現代知識觀則主張知識是個體經驗的產物,如培根在反對經院哲學和一切謬誤的鬥爭中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義經驗論認識原則,著重探討了科學認識的對象、任務、過程和方法等問題;杜威認為知識是與現實生活相聯係的,是係統化的、相互聯係的,是要加以思考、修正和補充的;皮亞傑認為知識是一個建構的過程,是個體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後同化、順應的結果。總體而言,現代知識觀認為知識不是對封閉的、穩定的意義係統的客觀反映,而是對開放的、複雜多變的現實的解釋;知識並非終極真理,是在學習者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發展而來的;知識不再具有絕對的客觀性,而是依存於知識掌握者;知識不再單純是社會曆史認識的產物,而是個人經驗的統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