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耕耘在教育的原野上:學校管理日記

國學教學研討

字體:16+-

2010年10月21日

為了參加區國學課評優活動,為了提高國學教師的教學能力,為了提升學校師生文學底蘊和內涵,本學期我們在以往經驗基礎上,更注重國學教學的研究和教學水平的提升。

除了外請專家到校講學外,我認為,深入激發和挖掘教師自身的潛力,更是提高學校各項工作的有效手段和途徑。今天我們組織學校幾位優秀教師做國學研討課。

在講課前,我們沒有對老師們提任何的要求和限製條件,目的就是充分挖潛,並希望從這些優秀的、已有自己教學風格的教師身上提煉總結出可以成為“模式”一部分的教學亮點。事實上,這個目的達到了!幾位老師不約而同地選了不同類型的教材內容:圍繞“禮”的經典名篇教學;《聲律啟蒙》的韻文教學;《兩小兒辯日》的古文教學。我非常欣喜地看到,每一位老師都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動了一番腦筋,設計出來的課都基本完整,有思想,有效果。最重要的是,都給我以啟發。期望在我們共同研討的基礎上,早日得出滿意的結果。

幾節國學課所呈現效果是明顯的,但同時也帶給我了一些警示:

首先,關於我們的國學課與語文課、與品德課的聯係和區別。我認為國學課最主要的目的是積累和誦讀,並在這樣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陶冶性情的同時,錘煉品質。雖有說文解字和開展做人教育的目的,但是國學課決不同於語文課和品德課。國學課上的理解是學生不知不覺中對古文表達方式方法的學習,而不是純粹的語文知識的講解;國學課上的育人,是讓學生在體驗感受祖先“溫良恭儉讓”優秀品質的同時,受到感染和熏陶。

其次,國學課也需要感情的萌動、情感的激發。比如感情朗讀:兩小兒的爭辯語氣,“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的優美語氣,“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的說理語氣等,都是應該體現的。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針對課堂需要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心靈世界的一汪清泉泛起漣漪,產生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