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果僅是依靠學校和教師的努力,那必將因與家庭和社會的割裂,而導致教育因其自身的封閉與孤立而陷入低效的泥淖。對教育的理解是多元的,教育的途徑與方式是多元的,教育的內涵因子是多元的,教育的實施主體同樣也是多元的。學校隻是教育實施得相對係統與全麵的一個領域,但肯定不是全部。家庭與社區對於孩子的影響,可能在知識與能力的完備性、理論性、係統性方麵不如學校,但其對於孩子成長的影響,卻往往比學校要更深遠。
尤其是家庭和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其心理暗示與榜樣示範作用,如果與學校教育相得益彰,帶來的就是共同促進孩子的正能量,良性循環;但當家庭和父母不理解、不支持學校的教育理念,甚至是給孩子們一些負麵的信息引導或者不健康的示範,那學校與老師即便再努力,得到的也可能是“5(學校五天)+2(周末在家2天)=0”。
家庭、社區、學校,是孩子成長學習與教育的三大途徑。這三者之中,學校以其規範的管理、專業的人才、科學的課程、係統的實踐而具備更強的領導力,如何調動、引導、教育家庭與社區更智慧地嗬護孩子的成長,讓他們從認識到理解,再從認同到支持、配合學校的教育理念與主張,是我們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學校追求教育理想不可或缺的依靠。
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一定要充分相信學校、校長和老師,不要用懷疑的眼光去看學校做的每一件事、老師說的每一句話。我們學校按照規定在各個方位角落都安裝了監控攝像頭,當孩子在學校打架了或摔倒受傷了,不建議家長動不動就要求看錄像,不相信老師的調查。同樣,老師也不要一開始就跑去看錄像,然後公式化地處理。而是要通過對事件的調查了解過程,分析學生的內心,實行有效的教育,這才是教育的本質,不是簡單處理完問題了事。這樣的相互信賴多麽溫馨,能創造出美好的教育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