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科天性當中對生命個體的精神成長與人文關懷,注定了其對教師知識的傳遞和學生成績提高的淡化,而更加注重於發揮師生情感的互動和激發主動探究的精神;而數理學科過於對理性的注重和對科學的推崇,注定了其對師生內心世界的極其條理化的應對,而對於教學方法、教學效率、教學手段技術的極致追求則是其理性邏輯的必然。因此,我在“文理交融”的背景下去思考課堂教學,相對來說更加完整的知識結構和不失偏頗的思維方式會讓思考更接近教學的本質。
(一)緣起:現狀引發的憂思
1996年9月,剛到東風西路小學做老師不久,我就見好多老師拿著前幾年的單元練習卷去複印,每個單元至少要做完兩三張練習卷後才檢測;特別是到了期末,學生幾乎天天都要做語數英三科的練習卷,真乃謂“時間加汗水”。我時常聽見學生抱怨:“又來了一張試卷,真是不破‘萬卷’不罷休啊!”同時,我看見每一個老師的辦公桌上也都堆著小山似的作業,老師們都在機械般地重複著閱卷工作。先不去計較這樣的題山卷海對於師生時間、精力、身體所帶來的傷害,光是這些試卷複印所帶來的經濟開銷都讓人覺得不忍。真可謂既不科學,又不環保。這樣的做法隻見分數不見人,既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又缺少對學生生命的敬畏。其背後是功利短視的想法在左右教育,其結果隻能是令孩子們的靈氣在一張張試卷中被消磨幹淨,靈性在一次次的考試中被抹殺殆盡。
我把這裏的情況在電話中告訴了我在重慶的教學師傅杜一凡老師。師傅說:“靠做卷子提高成績誰都能做到,但是向40分鍾的課堂要質量不是人人都能做到,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多的隻能是高分低能的知識奴隸。”師傅的一席話引發了我強烈的思考:“怎麽樣才能把課堂的單位時間利用得更好,讓學生學得有效果,教師教得有效率,從而獲得更加突出的教學效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