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際遇的差別,可能更多的時候隻因彼此看待的心態不同。童年異常艱苦,但卻充滿著笑聲和歌聲;原本沒有想過讀師範,但最終卻熱愛上了教師這個行當;原本理科很好,參加成人高考時卻選擇了中文;作為一位數學教師,卻喜歡對教育進行人文的解讀與思考。仔細想想,這些矛盾和諧地統一在我的身上,原不過是生活的考驗以及我站在命運麵前對自我的審視與完善。
我出身於一個教師家庭,父母都是當地頗有名氣的數學教師,作為長女,我繼承了他們的共同基因,自小聰穎,讀書尤善理科。
初中畢業時,在父親的建議下,報考了中師,最終以重慶市江津區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錄取。1986年走上了三尺講台後,我先教了兩年小學高年級數學,接著又教了四年中學語文,然後又教了小學數學大循環,20多歲時,我已是具有文理教學經驗的“雙料老師”。
1991年成人高考在即,大學讀什麽成為令我頗費思量的難題。這個時候,父親語重心長地跟她說:“你的理科不錯,不如讀一下漢語言文學,將來好把自己的思想和經驗總結提升出來。”
父親是一名數理化教師,但卻對文學情有獨鍾。或許是他出於自身喜好與專業發展的經驗,給我提了這樣的一個建議。當時的我並未多想,隻是覺得能從另一個角度挑戰一下自己,挺好的。懵懵懂懂中,我聽從了父親的建議,報考了中文係。
如今各國都在培養文理兼修的精英人才。比如,英國叫“博雅教育”,我國港澳台地區則稱作“通識教育”,中國大陸也在高考取消了文理分科,以更科學地培養人才。沒有想到,20多年前,父親前瞻性的一個建議,讓我擁有了文理兼修的學科素質,也為之後我文理相融的研究方式和管理思路奠定了學科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