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分配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二、對“文化大革命”前高等教育體製的總結與反思

字體:16+-

隨著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開展,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現,但它與現代化建設要求的不相稱性也日益顯露,並且隨著國門的逐步開放和對外交流的加深,[36]這一不相稱性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

一方麵,我國的幹部隊伍和專業人才隊伍極度匱乏,整體受教育水平不高。20世紀80年代,我國有幹部1800萬人,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有320萬人,僅占幹部總數的17%。這些人又大部分集中在科技、文教、衛生部門。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受過專業係統訓練的幹部很少。例如,在財政幹部隊伍中,受過係統財政專業教育的隻有12%左右。在專業人才隊伍方麵,1978年,我國工業部門工程技術人員隻占職工總數的3%,經過專業訓練的農業技術人員隻占農業勞動力總數的0.05%。[37]全國職工人數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不到4%。[38]在科技隊伍中,根據1982年對參加中國科協第二次代表大會科學家代表的年齡統計,35歲以上的科學家隻有13人,占0.9%,56歲以上的有898人,占59.5%。[39]而同時期的美國,成年職工中,有1300萬至少完成四年大學教育,占職工總數的18%,有5200萬人高中畢業,占職工總數的74%。以每萬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來看,1979年我國每萬人口中在校大學生隻有10.5人,而1970年,美國每萬人口中大學生為427人,日本為172人,在這方麵,我們甚至不如印度等發展中國家。[40]建設現代化,必須有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隊伍和專業人才隊伍,因此,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就成為迫切的需求。

另一方麵,由於高等教育資源有限,高考競爭非常激烈,我國高等學校的升學率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一直在4%以下,很多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苦於求學無門。因此,如果現在不去著手改變,不積極設法逐步擴大高等學校招生人數,那麽,不僅到1985年專門人才奇缺的情形不會得到多少緩和,甚至到1990年還會感到專門人才嚴重不足。[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