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分配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一、“文化大革命”後教育秩序的整頓與恢複

字體:16+-

“**”結束後,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當時的中國在一定意義上麵臨著同新中國成立初期幾乎相同的任務,即迅速恢複和發展經濟,整頓和恢複教育秩序。早在“**”結束前的1975年,鄧小平就提出,全黨要講大局,把國民經濟搞上去,他重申了周恩來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和四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四個現代化”的提法和關於國民經濟建設兩步走的設想:即第一步到1980年,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第二步到20世紀末,把我國建設成為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1]在黨的十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的新憲章宣稱整個社會主義曆史階段的基本路線是“在本世紀內,黨要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把我國建設成為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2]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黨果斷地停止了“以階級鬥爭為綱”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口號,提出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采取“調整、鞏固、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3]“四個現代化”的核心和根本是經濟建設。科學技術主要為經濟建設服務。[4]這樣,中國的發展道路就走到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在確立“四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之後,教育就被認為是實現“四化”的重要條件。鄧小平高度重視教育在實現現代化目標中的作用。“**”結束後,他“自告奮勇”主抓教育科技和教育工作。在1977年“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談話中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為此他呼籲,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此後,他多次重申這樣的觀點,在全國科學大會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他批判了“四人幫”鼓吹的“寧要沒有文化的勞動者”“知識越多越反動”等極端錯誤的觀點,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實現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肯定了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同時要求,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注意提高教育質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早出人才,培養宏大的又紅又專的知識分子隊伍,以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5]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長劉西堯指出,為了配合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當前教育的任務就是要盡快提高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質量,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億萬有社會主義覺悟的能夠掌握現代生產技能的勞動者,培養千千萬萬的各種專門人才和懂得管理現代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專家和幹部。[6]在黨的十二大報告中,更是把教育提高到經濟發展戰略重點的地位,這在中共曆史上還是第一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