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革命”發軔於毛澤東對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存在的右傾錯誤的批判。1955年毛澤東為《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所作的序言中指出,從1955年的下半年,中國的情況起了根本的變化。中國60%以上的農戶,大約有7000多萬戶,經過半年的時間,就加入了半社會主義的農業生產合作社。而1955年7月,這個數字才有1690萬戶。這件事情告訴我們,中國工業化的規模和速度,科學、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事業的發展規模和速度,已經不能完全按照原來所想的那個樣子去做了,而應當適當地擴大和加快。但是,現在存在的問題,還是右傾保守主義思想在作怪,使許多方麵的工作不能適應客觀情況的發展。現在的問題是經過努力本來可以做到的事情,卻有很多人認為做不到。因此,不斷地批評那些確實存在的右傾保守思想,就有完全的必要了。[3]
毛澤東的批判給教育部門造成很大的壓力,迫使教育事業加速發展。1956年1月,《人民教育》社論號召“為加速發展教育事業和提高教育質量而奮鬥”。社論指出,我們當前麵臨的情況和問題是教育事業大大落後於經濟建設事業,造成這一局麵的根本原因是各級教育部門首先是教育部的領導幹部存在著嚴重的保守主義思想,對於革命形勢認識不足……強調客觀困難多,發揮主觀能動性和依靠群眾力量不夠。因此提出要按照速度快、費用省、數量多、質量好的要求大力發展教育事業。[4]通過對“右傾保守主義”錯誤的批判,導致的直接後果是1956年教育事業的超常規發展,據統計,1956年,高等學校數從1955年的194所增至227所,學生數從28.8萬增至40.3萬,高校招生人數從9萬餘人,增至18萬左右。
教育事業的大發展,加劇了教育體係內部的緊張和矛盾。正如前文所述,學習蘇聯模式建立起來的單一的、正規的高等教育體係難以承載高等教育急劇擴張的任務,因此,引起的矛盾和不滿就成為必然的結果。教育狀況的不理想也引起了學生的不滿。據不完全統計,從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的半年內,有幾十個城市發生大、中學校學生罷課、請願事件,共有10000多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