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初期,重構高等教育製度的目的在於開展意識形態方麵的教育,培養和造就無產階級的知識分子隊伍,以迎接經濟建設**的到來。在這支隊伍中,作為鞏固無產階級政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依靠力量,工農大眾(主要是工農幹部)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他們並不會自然而然地承擔起這一任務,而是必須經過一個知識化的過程。毛澤東在1956年召開的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上指出,“現在我們革什麽的命,革技術的命,革沒有文化、愚昧無知的命,所以叫技術革命、文化革命;搞技術革命,沒有技術人員不行,不能單靠我們這些大老粗,這一點要認識清楚,要向全體黨員進行深入教育;中國要培養大批的知識分子,要有計劃地在科學技術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先接近,後趕超,把中國建設得更好。”[48]這其中就蘊含著要求工農幹部知識化這一命題,即要求工農幹部努力提高自身的學術水準,以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當我們回溯工農速成中學的發展和工農教育方針的變遷時就可以看到這一點。
工農速成中學是通過“革命”的方式把工農幹部輸入“正規”高等教育係統的,它是在新中國重建任務繁重,人力短缺(舊有的知識分子麵臨改造,高等教育需要調整)時的一種具有過渡性質的舉措。但是,這種借助“政治身份”進入高等教育的舉措一直麵臨著其自身如何融入這種“正規化”體係中的困境。[49]同時,它還麵臨著追求質量標準的“正規化”高等教育的質疑。[50]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秩序的恢複,教育事業恢複和調整的完成,它也就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
1955年,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和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北京聯合召開的“全國工農速成中學教育會議和全國職工業餘文化教育會議”。會議確定,今後培養工農知識分子以業餘教育為主要形式。[51]同年7月,教育部、高教部聯合發出《關於工農速成中學停止招生的通知》。《通知》指出,要求大批優秀工人骨幹和幹部長期脫產學習,目前是辦不到的。今後對廣大工農幹部和工農群眾的學習,應堅決貫徹業餘為主的方針,不再采用舉辦工農速成中學的辦法。因此,決定工農速成中學自1955年秋季起停止招生。這實際意味著工農教育被排除在正規的教育製度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