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教學,是指教師利用多媒體來呈現教學信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有效掌握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方式。使用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最引人注目的也許就是多媒體本身了。教師們針對多媒體應用所開展的討論中,最多的話題常常是“你這個圖片是哪下載的?”“你這個動畫是怎麽做的?”之類,而關於教學的思考和關注則要少很多。多媒體教學,是教師利用多媒體這種教學工具所開展的教學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是工具重要還是活動重要?如果過多地關注工具,就會使活動淪為工具的副產品,而失去了活動本身的意義。正如批判理性主義者波普爾所認為的,人的活動(不論是科學活動還是社會活動)不是一個單純的機械反應過程,而是價值賦義活動,[1]決定人的活動方向和內容的,不是工具,而是活動所承擔的人的意義。
一位美國學者在做題為ICT & Teacher報告時進行了這樣比喻:“給兒童一個錘子,錘子就成了兒童世界的中心。他們會拿著錘子東敲敲,西敲敲,在桌子上敲敲,在玻璃上敲敲,甚至吃餅幹都要用錘子敲敲。在他們的心中,用錘子敲是最重要的,至於敲什麽,會有什麽結果,對兒童來說都不重要。現在,我們的教師擁有了信息技術,他們就像拿著錘子的兒童一樣,充滿了對工具的好奇,不管是教什麽學生,教什麽內容,首先想到的就是用信息技術。”
多媒體的確強大,也的確引人注目,但是活動比工具更重要,因為活動決定了工具的意義和價值。如果利用多媒體開展的教學活動是合理的,那麽多媒體是優秀的;反之,像前麵所介紹的那些消極案例中的情況,多媒體無疑是失敗的,甚至危險的。因此,開展多媒體教學,就需要教師把關注的重點從多媒體轉移到教學活動上。前麵提到的《我愛故鄉的楊梅》這節課例,其成功之處就在於教師很好地預期和規劃了學的環節,雖然多媒體課件很簡單,使用時間也很短,但是卻很好地引發了學生預期的心理活動,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從多媒體教學過程的結構上來看,多媒體教學的本質不是多媒體這種工具,而是其引發的學生的學習活動。而且這種學習活動不應該是本能的或自發的,而應該是教師引導下自覺的、有目的的認識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