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學家曾對低年級兒童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要求兒童進行加減法的口算和心算,孩子們算不出;而利用實物兒童便能算出;把實物遮起來,讓他們想著那裏的實物進行計算,孩子們很快就能進行口算和心算了。這裏“想著那裏的實物進行計算”,實質上就是利用孩子們頭腦中的表象進行計算。其實,人類對信息的加工總是在表象的基礎上進行的,借助於表象和言語的交互作用實現問題的解決和推理等各種思維活動。尤其對於小學生而言,他們的認識活動伴有很強的“具體形象性”,因而在學習中對於表象的依賴程度更高。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注意豐富和發展學生的表象,促進學生頭腦中的表象操作,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發展智力。
表象的產生和加工操作受到諸多因素的製約,具體就小學生而言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麵:
一、視覺情境
表象並不是“自己”發生出來的,而是一個生成的東西,它是在人們活動的具體實踐過程中發展的,是在實踐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和客觀事物的接觸中逐漸地完善起來的。從生理上來講,表象是一種經過感官加工過了的信息,它是當下的,隻有外物正在刺激並經過感官轉化來的信息才是表象的物理狀態,一旦失去外物的刺激,它就變成一種儲存的信息。也就是說客觀事物自身的信息是表象產生的根本原因,表象是人類在對客觀事物感知的基礎上產生的。
兒童的智力發展是從感知事物的具體形象開始的。小學階段的兒童,多利用感知覺的表象進行思考,其記憶也廣泛地依賴表象的再現。這是因為小學兒童認知發展的基本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係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