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體驗策略是指教師為了讓學生深入教學內容,以不斷形成的新認識吸引學生,利用多媒體呈現人、事、物的發生、發展、運動變化,在觀察和思考中引發學生從情感到認識的積極體驗的一種策略。
一、情境體驗策略的作用
在教學中,有很多的教學內容不是憑借掌握知識就能準確理解的,在學習過程中,還需要學生展開積極體驗才能理解得準確、到位。體驗,是人的一種特殊認識活動,它包括了情感變化和思維活動。體驗主要是情感引發的,借助情感變化(而非邏輯)開展思維活動,對體驗對象產生以認同為主的深刻認識。
體驗是兒童獲得認識的重要方式。受其發展階段限製,兒童還不能主動利用知識和經驗對事物進行邏輯分析,更多的是在體驗中形成認識。兒童讀童話書的時候,會被情節所感染,產生明顯的情緒變化,並伴隨情緒變化確定書中人物的屬性。像前麵提到的《青蛙與蛇》的例子中,絕大多數的學生都認為小蛇不會吃小青蛙,因為他們是好朋友。其實,這些學生大多都從科普教育中了解到了蛇吃青蛙的自然規律,但是他們還是覺得小蛇不該吃小青蛙。為什麽學生們會形成這樣的認識?因為兒童在麵臨這個問題時,首先發揮作用的不是他們的邏輯思維,而是他們的情感。在兒童的世界中,“吃”是一種很醜陋、很凶殘的負麵行為,是應該被反對、被摒棄的。凡是愛“吃”的人或動物,不管是吃掉小紅帽的大灰狼,還是愛偷雞的狐狸,都是壞的;凡是被“吃”的都是好的。而且,兒童的天性傾向善良,他們非常願意同情弱者。所以,當麵臨“吃”還是“不吃”的問題時,兒童總是會傾向於“不吃”。這種超越知識的認識,就是體驗的結果。
學生的體驗,產生於教學情境,特別是視覺化的教學情境。不管是認識一位人物,還是領略一種美感,教師的語言描述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親眼去看,身臨其境,才能體會美在哪裏,深刻在哪裏,才能帶著感情投入在學習中來,並被教學內容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