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道德自我”的一般理解
與倫理學、哲學相比,在心理學領域,道德自我常常並不作為一個獨立的範疇,隻是被看做代表自我的一個側麵,與身體自我、政治自我、學術自我等一樣屬於自我的不同考察麵。在更多的情況下,道德自我是被當做自我意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對它的研究都是放在綜合的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中進行,鮮少有獨立的對道德自我的探討。後來,隨著自我發展理論研究的深入,道德自我逐漸引起研究者的關注,對青少年的道德自我進行研究受到特別重視。
對於道德自我的含義,不同的學派、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有人把道德自我定義為:“自我意識的道德方麵,或道德的自我意識。包括自我道德評價、自我道德形象、自尊心、自信心、理想自我和自我道德調節能力等”,認為“其形成比自我意識的其他成分稍晚些”,“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能力是道德自我意識的最重要成分”,“12~15歲是道德自我發展的關鍵時期”。[1]也有人將道德自我定義為一個人對自身道德品質的某種認識或某種意識狀態[2],還有人認為道德自我是對自己道德品質的判斷從而產生的道德價值感以及區分好人、壞人的看法[3]。
在心理學中,對道德自我的關注主要是從道德心理研究的需要出發。以往心理學對道德心理的研究多集中在道德判斷、道德移情和道德價值觀等領域中,而從自我意識的角度對自身綜合道德狀況進行研究則較少,道德自我的提出彌補了這種缺陷。
西方心理學對道德自我的研究是從自我研究中分化出來的,帶有很強的量化研究的色彩。心理學領域中,有兩個概念都被譯作自我,一個是self,指個人的反省意識或自我意識;另一個是ego,是處在本我、超我和外界環境之間的中介物。這樣,對道德自我的涉及也就有了兩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