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現階段處於生產力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且實行的是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普遍采納的市場經濟。在這種特定曆史條件下,德育價值應該如何定位,應該怎樣審視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怎樣看待義與利的辯證關係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從根本上說都取決於人們對德育的價值取向。而價值取向又是由價值觀決定的。因此,下麵首先對價值與價值觀做多學科視角的簡要分析,然後在此基礎上從人的價值角度探討德育價值。
(一)價值內涵探要
德育的價值問題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頗為複雜的問題。何謂價值,什麽東西有價值,價值有無高低之分,價值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是相對的還是絕對的,如此等等,不同的人基於不同的認識有著不同的回答。表現在對德育的評價上,又有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現實的價值和理想的價值,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等不同主張。
“價值”是一個很古老、使用極其廣泛的概念。價值問題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哲學、經濟學、倫理學、美學、教育學甚至宗教等著作中大都涉及此問題。但它成為一門學問卻是19世紀中葉以後的事。最初是法國哲學家P.拉皮埃(P.Lapie,1866~1927)和德國哲學家E.哈特曼(Edward Hartmann,1842~1906)所采用,爾後致力於該方麵研究的學者越來越多,其主要著作有拉皮埃的《願望的邏輯》、哈特曼的《價值論概論》、經院哲學家赫森(Jahannes Hessen,1889~1971)的《價值哲學》和實用主義者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價值的學說》等。這些著作雖對價值做過較為係統的探討,但大都具有唯心主義色彩。比如,他們許多人認為:價值不屬於“真”的範疇,在“真、善、美”中,價值隻是對善與美的評價。其典型代表是德國哲學家赫爾曼·洛茲,他把宇宙劃分為三個範疇:“①是普遍規律——必然有意義的——真的王國;②現實的事物、物體和形象的世界;③對善、美和神聖的思想作價值確定的世界。因而,價值被確定為同真和現實相對立的特殊世界。”[1]按照這種觀點,自然科學屬於真的問題,不屬於價值判斷;隻有像道德、藝術等人文科學才可做價值判斷。這種把真善美截然分開的觀點是錯誤的。事實上,我們對真善美三者都能做出價值判斷,而真更是對善與美做出判斷的客觀基礎。有的還提出了錯誤的價值層次論觀點,認為經濟價值(“功利”)是低級價值;宗教價值(“聖潔”)是高級價值;介乎二者之間的則是科學的、藝術的、道德的價值(真、善、美)。[2]這種層次論觀點顯然是出於對宗教信仰的維護,而且是與馬克思主義“經濟是基礎”的唯物論思想完全相悖的,因而是十分荒謬的。以康德為代表的哲學家又提出了絕對價值與相對價值,客觀價值與主觀價值的絕對區分,其觀點是形而上學的。此外,杜威還提出了“內在價值”與“工具價值”的區分問題,並且認為工具價值更為根本,提出了“有用即是真理”的工具主義(實用主義)口號。由於該觀點抹殺真理的客觀標準,因而是錯誤的主觀唯心主義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