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在《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首次明確提出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新時期的奮鬥目標;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再一次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主題,並做出了《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該決定是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綱領性文件。《決定》再一次闡明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性質與定位,指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原則和重大部署。其中,《決定》在談到我國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與主要任務時,就教育與德育方麵的目標與任務做了如下規劃: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係進一步形成。這給我國的學校教育與德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德育與社會的和諧共生。我國20多年來實行的經濟改革開放政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與製度支持。但與此不太相稱的是,學校德育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盡管全社會都關注道德建設和學校德育,但並未使之走出困境。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沒有實現德育與社會的和諧共生以及市場經濟道德與社會主義道德的整合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其實,二者並不存在尖銳對立的矛盾,它們有著一致性、協調性與兼容性。站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構的時代高度,解讀和諧社會之道德意蘊以及在此基礎上如何實現德育與社會的和諧共生,這是德育研究必須給予高度關注的一個新問題。其主要意圖就在於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角度出發,找到它們共生的客觀基礎與內在動力。歸根結底,曆史畢竟不是靠道德教化發展的,而是由經濟必然性決定的。如果經濟本身沒有那樣的要求,德育就很難發揮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