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道德教育原理

第五節 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啟示

字體:16+-

社會學習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理論,它是由美國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阿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創立的,而美國的米切爾(W.Mischel)等人則是該理論的積極追隨者。這一理論受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也吸取了認知發展理論的某些觀點。班杜拉於1977年出版了《社會學習心理學》(Social Learning Theory)一書,該書對社會學習理論及其研究成果進行了全麵總結。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對改進我國的學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示意義。為此,下麵以該書為研究的基本材料,提取其中最重要的和最有價值的思想進行分析,使之“洋為中用”。

(一)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社會學習論與行為主義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但同行為主義不同的是,這一理論首先強調人類的行為並不是單純的環境刺激的反應(S-R),而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社會學習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強調人類行為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他們反對發展階段論的觀點,認為發展階段論過分強調並誇大了認知結構的內在發展,而低估了學習的作用以及人的學習能力。班杜拉認為,人生活在社會之中,通常是通過觀察別人和模仿他人的行為而獲得知識、技能和行為習慣的,這種觀察和模仿是人際之間的學習,因而該理論稱為社會學習。

該理論強調兒童通過替代強化獲得道德行為。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兒童隻需要通過觀察就可以獲得大量的新行為,而這一過程的實質是“替代強化”,這意味著兒童不僅可以通過觀察習得行為,還可以在替代強化的基礎上產生一定的道德情感。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因素都在對兒童道德行為的形成起著作用,像家庭與社會環境、社會文化、成人的榜樣示範作用均可直接地影響到兒童的道德的形成與發展。如果充分地利用這些可以利用的社會因素等有利條件,積極地創設良好的社會環境與氛圍,鼓勵兒童的正確行為,抑製其不良習慣,無疑將對兒童的道德成長產生重要影響。為此,班杜拉特別重視“觀察學習”或曰“模仿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