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同誌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鬥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因此,要充分“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應當說,以人為本作為當代中國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本質,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取得巨大的經濟成就的曆史條件下對人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識和理性反思。堅持以人為本,反映在學校德育過程中,就是要堅持以學生為本,把學生當人看,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主體人格、主體需要、主體情感和個性自由,以人為本的德育旨歸要求教育與人的尊嚴、自由、幸福和終極價值聯係起來,使人活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及反映在教育上應當以學生為本的主張,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人本觀和德育觀有著天然的思想和方法論淵源與曆史繼承性。因此,深入研究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不僅能為以人為本的德育提供理論依據,而且會使我國的學校德育在如何做到以人為本這一方麵更加自覺、理性,進而使以人為本的德育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新理念,而是要變成我們德育的實際行為。
(一)馬克思、恩格斯德育思想的主要觀點剖析
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集中體現在他們關於人的本質觀與品德觀方麵,而他們關於人的本質觀與品德觀是對以往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的本質觀與品德觀的革命性超越,是對一切舊的人的本質觀和品德觀的批判、改造與創新。深入分析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觀與品德觀,可以歸納為如下的一些主要觀點。
1.緊緊把握人的現實性,把人看做是活生生的現實的人
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前,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把人的本質與品德跟“自我意識”等同起來,也就自然否定了人的真正現實性。而費爾巴哈雖然把人的本質與品德歸結為人自身,但在他那裏,人也並非是現實的人。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所分析的那樣:費爾巴哈的學說,就形式講,它是現實的,它把人作為出發點;但是,費爾巴哈總是脫離一定的社會關係去看待人,“關於這個人生活其中的世界卻根本沒有講到,因而這個人始終是宗教哲學中所說的那種抽象的人。這個人不是從娘胎裏生出來的,他是從一神教的神羽化而來的,所以他也不是生活在現實的、曆史地發生和曆史地確定了的世界裏麵;雖然他同其他的人來往,但是任何一個其他的人也和他本人一樣是抽象的”[1]。至於費爾巴哈的道德論也同樣是抽象的,恩格斯指出:“費爾巴哈的道德論是和它的一切前驅者一樣的。它適用於一切時代、一切民族、一切情況;正因為如此,它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適用的,……實際上,每一個階級,甚至每一個行業,都各有各的道德。”[2]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觀與品德觀的重要特點之一就在於從現實的人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