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後世稱為“至聖先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開創的“禮”、“仁”之教不僅對中國、對東南亞國家,而且對全世界各國的教育都產生了十分深刻和深遠的影響。朱熹曾盛讚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北宋有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傳聞;美國出版的《大眾年鑒手冊》更是將孔子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這並不奇怪,僅就道德教育而言,孔子不僅富有創造性地構建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體係,而且還在他創立的私學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可貴的實踐探索,並培養出了如曾子、顏淵等七十二賢才。而被後世尊為“亞聖”的孟子,雖晚孔子180餘年出生,然而他受業於孔子之孫孔伋的門人,算得上是深得孔門真傳。受其影響,孟子對宗師孔子學說的遵從和對孔子本人的膜拜是難以言狀的,他說:“自有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孟子·公孫醜上》)並常以“孔尼之徒”自居,難怪在其所著的《孟子》一書中,孔子的身影和言行幾乎隨處可見。事實上,如果僅把孟子稱為儒學大師還是不夠的,因為他不僅在道德教育方麵傳承了孔子的德育思想,而且在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德育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地思考了仁德教育何以可能的人性基礎,並且在注重對學生道德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正麵肯定人性的光輝、堅信教育和環境的作用以及充分肯定人的主觀能動性等方麵更是有所創新發展。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在我國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多是孔孟並稱為所謂“孔孟之道”。他們創立的儒家文化和儒家倫理道德教育並不因時代的變遷而失去其曆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恰恰相反,在教育國際化、現代化的同時更要注重教育的本土化和民族化。為此,本文就孟子對孔子德育思想傳承與弘揚的主要內容做一些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