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道德教育原理

第七節 關於“生活德育”的反思與重構

字體:16+-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特別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我國長期以來的學校德育存在的政治化、智育化以及遠離學生現實的生活世界而普遍盛行的空洞說教的現象比較突出,學者們受到當代西方哲學特別是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所講的,“最為重要的值得重視的世界,是早在伽利略那裏就以數學的方式構成的理念存在的世界開始偷偷摸摸地取代了唯一實在的、通過知覺實際地被給予的、被經驗到並能經驗到的世界,即我們的日常生活世界”[1]的現象學思想的啟發,紛紛提出了“生活德育”的主張。有學者認為:“現代德育由於其知性特質,在很大程度上是懸掛在空中破碎而又抽象的德育,這正是現代德育陷入困境的重要根源……據此,我們提出生活德育論”[2]。有人認為:“生活德育是現代德育走出困境,現代人走向完滿的精神生活之需要。”[3]有人聲稱:“而對百餘年曆史沉積中的‘德育政治化’‘德育知識化’問題……回歸‘生活世界’是當代中國德育創新的必然選擇。”[4]還有學者指出:由於“每個人都是根據他所處的具體情況來作出他的道德決定,絕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德知識來應對各種不同的道德情景,”[5]因此,隻有“走進方方麵麵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麵麵,來進行道德教育”[6]。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應該說,這些論者針對我國學校德育“課堂化”“知識化”“政治化”“說教化”等弊端而提出德育要麵向兒童生活的主張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的,但是,由於提法本身帶有去知識化、去政治化、去學校化乃至否定道德知識的普適性和確定性的形而上學和相對主義的思維色彩,加之缺乏厚實的理論基礎和德育實踐的檢驗與支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德育理論的混亂和德育實踐的迷茫。為此,我們將首先從教育史學的角度闡明德育何以與生活剝離的曆史根源與現實基礎,進而從哲學、教育學、德育社會學等學科視角審視“生活德育”論存在的理論缺陷,在此基礎上提出如何使學校德育走出困境的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