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學校德育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麵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認的是,學校德育也存在著若幹問題。特別是在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這些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它使學校德育功效低下,更難以應對今天開放式的、多元化的市場經濟體製的挑戰。因而反思德育存在的問題,尋找其解決對策,有助於提升學校德育功能,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一)當前學校德育問題的主要表征
我國當前學校德育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麵的,如:重品德說教,輕品德實踐,對德育目標追求過高,忽視學生品德心理特點和社會實際等。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學校德育效率的低下。
1.忽視學生的心理特點,把德育目標當做德育起點
德育起點的確立最基本的有兩個維度,一是國家德育目標;二是學生已有的心理特點(包括其已形成的道德需要、文化特性、年齡特征、個性等),兩個依據的交匯點是最佳德育起點。但在現實中,德育目標過於理想化、片麵化、缺乏層次和廣泛性。對學校德育寄予過高期望值,試圖把學生的思想道德一下子提高到共產主義道德的理想境界,培養成為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者,突出共性,而忽略了個性,忽視了德育目標的層次性和現實性,忽視了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換句話說,就是在現實中,學校德育起點設置脫離學生的年齡、心理實際和現實的生產力水平等,致使收效甚微,有時甚至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產生負效應。現在有的學生基礎道德觀念淡薄,缺乏做人的基本道德行為,造成大學還要補修幼兒德育的狀況是和這一點分不開的。
2.忽視受教育者自身的實踐活動
將複雜的德育過程簡單等同於道德知識的掌握,把品德的形成與發展看做是道德教育外顯的結果,因而對學生日常在社會、學校、家庭生活中多樣化的道德實踐關心不足,忽視了主動參與和道德修養的巨大作用。具體表現為:隻重視政治理論課、思想品德課以及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忽視學生在課外活動、隱性課程、社會和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實踐。早在200多年前,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反思西方人崇尚知識的理性特質時,就為知識做了定性分析,把它歸於理論、理性。人類要獲得品性的升華,理論、理性不能提供充分的可能,須確立實踐理性的“優先地位”。缺乏實踐,學生掌握的道德規範、準則體係不能有效地內化為自身的道德信念,已有道德信念不足以外化、支持和指導道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