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效教學”“高效教學”被許多改革者奉為圭臬。是否有效、是否高效成為衡量一節課是否優質的標準之一。然而,山東省優秀初中數學教師劉建宇(現在北京育英學校工作)的做法,給了人們很大的觸動。
在他的一節課上,劉建宇隻講了三道題,分別是有理數加減、整式加減和簡單方程。
為什麽三道題花了整整一節課呢?
原來,對於第三道方程題,有兩名學生一直弄不明白。通常,為了不影響教學進度,教師會對兩名學生進行課外輔導。但劉建宇不這樣,他先請幾位學生當“小老師”,他們卻沒講明白,於是他又親自講解。光這道題,就花掉了大半節課的時間。
課後,劉建宇解釋說:“這堂課的定位是讓學生明白數、式和方程之間的聯係,即數是為式服務的,式是為方程服務的,而方程是為解決現實問題服務的。”
“看似已掌握了知識的‘小老師’,一講解,就暴露出思維的深層次問題。他們之所以講不明白,是因為隻理解了式與方程之間的聯係,而沒有把數、式、方程打通來思考;不懂的學生聽不明白,是因為他們隻理解數,不理解式。我最後的講解,讓已經會了的學生對問題理解更進一步,明白了式與數的關係;而後進的學生則知道了如何移項。”
劉建宇在一道題上磨嘰了大半天,他不急。可是,聽課的老師著急啊:“要是換我來講,十道題也講完了。像這樣的效率,可了得啊?教學進度還要不要?我當時聽課,聽出了一身汗!”
是啊,像這樣的課堂,是高效還是低效呢?
還是在劉建宇老師的數學課上,因為學生課間操跑步時,嬉笑打鬧,他決定拿出一整節的數學課,帶領學生去跑操。跑了幾圈,學生累得不行,想停下來,劉建宇大吼一聲:“跑!我都能堅持,你們堅持不下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