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打破教育的“迷思”

第二章 教育的“盲點”

字體:16+-

思維的高度決定人生的高度

近年來,法國的高考作文題目備受關注。吸引人們目光的,是這些題目呈現出的濃厚的思辨與哲理色彩:

(1)“我是誰”這個問題能否以一個確切的答案來回答?(2)能否說:“所有的權力都伴隨以暴力?”(3)感知能力是否可以來自教育?

一位網友在比較了我國和法國的高考作文題後,感慨地說:“他們鍛煉的是思維,是邏輯,是深度。而我們鍛煉的是什麽?是條條框框,是強勢評判,是整齊,是應付,是適應。因此,我們沒有想法,沒有意見,沒有火花,因為我們還是孩子。”

法國人重哲學,由來已久。在法國,從小學便開設有哲學啟蒙課。有的小學每周都有哲學課,每次的程序都是一樣的。首先,重申一次規則:不能評論別人,要尊重其他人;其次,發布這堂課要討論的話題,大家可以主動地自由發言,每個人都有講話的機會;最後,一起聽剛才大家發言的錄音,聽過錄音以後,往往孩子們會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去思考,並引發另一輪新的討論。

為什麽法國人重視哲學?原因至少有兩個。

首先,學習哲學,不是尋求精神的蝸居,而是為了當下人格的卓越與健全。

我們教給學生的,除了一個知識世界外,還應該有一個“意義世界”。同時擁有這兩個世界的人,才是一個完整、獨立的人。哲學著眼於引導人對自己和世界的深思,力求去發現自我的價值,從而幫助人建構起一個極具個性的“意義世界”。缺失了它,人難免會陷入精神空虛的境地。

近年來,新聞報道中出現多起學生鬧出的極端事件,人們往往把原因歸咎於學習負擔重。但我以為,根本原因不在於此,而在於學生看不到負擔的意義在哪裏。學生常常被告知,刻苦學習是為了考上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掙大錢……難道這就是努力學習的全部意義嗎?正處於信念和價值觀形成期的學生,怎麽會滿足於這樣的人生?怎麽會從中看到自己生活、學習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