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打破教育的“迷思”

“文化建設熱”結束了嗎

字體:16+-

我們承認,每所學校的文化都是不同的。如今,很多學校都喜歡給自己辦學冠名為“××教育”。這表明了他們各自的文化追求。但是,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總有一些東西是永恒的、不變的,我們不能以強調特色來抹殺普遍的規律與價值。

首先,什麽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的生存方式。學生在學校過一種什麽樣的生活,就意味著學校有什麽樣的文化。前幾年,有這樣一條駭人聽聞的消息:安徽省某小學兩位六年級學生喝毒藥自殺,她們在黑板上寫下遺言。一位學生寫道:“如果我死了,就怪數學老師,請警察叔叔將她抓走。”

兩個六七歲的孩子,進了一所小學,經過五六年的教育熏陶,怎麽會從天真無邪變成厭世輕生?在學校裏,她們到底過的是一種什麽樣的生活?

七十多年前,江蘇淮安的新安小學詳細製定了學生“生活的方法”,或許可和現在的學校做一比較。新安小學對學生規定:一、每天做運動一次。二、每天整潔一次。三、每天寫日記一篇。四、每天喝開水五大碗和豆漿一大碗。五、每天大便一次,且要定時。

看到這裏,大家可能會意一笑,怎麽連“大便”這樣的事也位列其中?更出人意料的是,每天的功課無一字提及。說完了每天要做的事,接下來是每年要做的事:每年種痘一次、每年洗澡八十次到一百次。然後擴大到其他,如能欣賞名歌名畫和自然風景,每日輪流做主席和記錄,每日輪流燒飯和抬水,征集社會批判……

這些讓人讚歎、值得回味的要求,細致具體,包含了身心發展、道德修養、審美人格等各個方麵。於這種生活中浸潤長大的學生,怎能不擁有健康、陽光、向上的人格?

現在,我們聽多了學校為文化建設而高喊的口號,也看多了學校在談及文化建設時,言必稱景觀的做法,新安小學著實讓人耳目一新。這所七十多年前的普通小學,真正彰顯出了學校文化的本質:它落腳於人,落腳於日常生活的點滴,悄無聲息地去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和精神麵貌,成為一個人成長的雨水和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