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打破教育的“迷思”

莫把學生當天才教

字體:16+-

生命總在變化,總是充滿著不可預見性。但讓我們驚訝的是,不管生命如何變化,美好的、真正的教育都能包容它、提升它。

2010年,我國著名力學專家錢偉長離世。他的受教育經曆很有些“傳奇色彩”:18歲那年,他以中文、曆史兩個100分,物理5分,數學和化學共20分,英語0分的成績進入清華大學曆史係學習。

然而,就在他進入曆史係後的第二天,九一八事變爆發。當錢偉長從收音機裏聽到這個消息時,他拍案而起:“我不讀曆史係了,我要學造飛機大炮。”隨後,他轉入物理係學習。

從此,中國少了一個曆史學家,多了一代力學大師。

在這個故事當中,接受錢偉長轉入物理係的教師的做法讓人驚訝:他們既沒有把錢偉長當成是天才苗子,充滿期待地去接受(我相信,他們當時也沒看出這個青年的未來),也沒有因為他的理科成績如此之差,而心懷冷漠地去拒絕,他們隻是以一顆平常心,去悅納一個有著無窮可能性的生命。

這是多麽智慧的老師啊!他們的智慧,在於他們深知:教育是一種有機的過程,不是機械地從a推到b,再從b推到c,而是a可以生成無數種可能:b、c、d…更重要的是,這無數種可能之間,並沒有價值的高低之分。

隻可惜,現在聰明的老師太多,智慧的老師太少了。

智慧者選擇栽下銀杏樹。百年方成,哪怕他們看不到那一天;聰明者卻選擇種牽牛花,經年即開,隻是希望看見那一瞬間的耀眼。

一所農村學校校長,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要讓學生成才,考上重點大學。”

記者追問他:“有沒有另外的可能呢?當你的學生走上社會後,即使是一個打工者,如果內心仍然有美好的願望,仍然能在打工之餘過一種豐富的精神生活,也是你們教育的成功。”